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5章

他侧过脸去看如今的吏部尚书王直,老臣的脸上是多年风波经历下来的平静,看不出丝毫的动容。吏部尚书是个什么样重要的位置?——不用多说它的职能权利,只要知道明初人直接喊它叫做“天官”,其地位声望就可见一斑。结果这样称得上一句文官之首的职位进入内阁参与机要,景泰给的动词竟然是“晋”。这确实是堪称翻天覆地一般的大变动了,可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王文内心竟然都不免几分惴惴。内阁作为一个内侍机构,一个最开始是辅助草拟诏书的机构,一个最早用以给翰林学士观政的机构……它在建立初期就和翰林院密不可分。但是吧,让这些舞文弄墨的翰林学士们成为国家的中枢……?实际上算个实干派的王老大人感觉怪怪的。天幕肯定了他内心这份惴惴。【我们要看到景泰此时调整内阁,主要是为了处理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但是也更要注意到的是,这样的措施实际上是有很大后患的。】朱祁钰原本被后世人点明内心之后就有点心虚地挪开了眼,结果在听到很大后患之后又是一个猛回头:什么后患?他只是想好好当个皇帝,能处理好政事而已,怎么就留下很大后患了?【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当明朝大臣的上升最高点是六部的时候,他们会为了能够当上六部大臣而去攒功绩,拼能力,相互竞争,争取压倒对手自己上位。而当这个上升最高点变成内阁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转变:因为内阁最重要的要求其实是调和内外,辅助朝政。尤其是景泰的刚需甚至还是第一条,他需要通过内阁来调整自己和文臣之间的关系。既然如此,什么样的人物才最符合内阁的要求呢?——答案是,擅长人际交往,长袖善舞,辞藻华丽,声名远播的翰林学士。】朱元璋虽然年纪已经上来了,但脑子却不糊涂。这位一手开创了大明基业,废除了宰相制度就是为了把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的皇帝,在听到这样的要求之后,怒目圆睁,一开口便带着龙吟虎啸般的气势。“这种人怎么处理得好政事呢!”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吟风赏月的人吗?是能干好实事,处理好庶务的人啊。“这孩子啊,他就不去想想北宋故事吗!”

朱棣也跟着蹙眉,可是从继承序列来看同样身处尴尬位置的他,换位思考了一下,却又多了几分感同身受的理解。——一个没受过正统储君教育,按照天幕所说,早年恐怕甚至连王府门都没怎么出去过的藩王。就算他的老师能给他讲解诗书礼乐,难道能给他细细分析文臣内部的那些弯弯绕绕吗?于是他叹着口气,转过身去,一半是尝试着安抚亲爹激动的情绪,另一半则是认命地给自己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