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章

话先放在这里,我觉得朝廷不养傻子,你们给我好好想想。“中国惟知社稷为重,今后但有此等不分真伪,尔等绝不可听信,以误国家。”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对社稷不利就是假的,你们要是敢给我再听他废话试试看。“近者虏寇诈诱杨洪三次,洪皆不听”能不能跟人家杨洪好好学习一下,三次都说自己不在,不肯出城啊?“如尔等再听诈诱,罪不容诛。”再给我玩这一出,不利于我维护社稷,你们就下去给土木堡死难官兵赔罪吧。】朱棣:?怎么回事,这个写信风格,怎么这么眼熟?【……这种脾气,真难怪他和于谦君臣相和的,你们君臣就好骂人这口是吧。】朱瞻基:于卿(欲言又止)……确实也很擅长骂人……隔着时空的间隔,明初四代人(三缺一版本)达成了奇妙的一致:怎么说,就挺,人不可貌相吧。【都能说出这样颠覆百官印象的话来,某种意义上也是侧面反映了朱祁钰的权威在百官之中已经初步建立,时机也就差不多成熟了。——该劝进了。二十九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华门,以宗庙社稷大计为言,请郕王即位。】文华门。朱瞻基的脑海中瞬间定位到了这道门所该在的地方:它有甬路直通文华殿。——它象征的是太子,是皇位最正统的继承人。而文武百官的身影拜倒在屹立于文华门之前的郕王面前,年轻的藩王口称不敢,谦逊地表示自己无才无德,最后更是问出了“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这样的诛心之言。但是这样的惊慌、无措,乃至于惶恐的表面之下,是他极平静的眼睛,转身斥责的时候,目光望向了他身后的文华殿。这是在问朝臣吗?——还是在问他自己呢?他看着那熠熠闪光的绿色琉璃瓦。【后世史书,为了凸显宪宗的正统性,往往都会论述说众臣是先去取得了皇太后的同意,再前去劝进郕王的。这样的说法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景泰得以登基,实际上是和孙太后达成了合作:他立朱见深为太子,作为交换,孙太后愿意让他登基。继而进一步被人拿来攻讦景泰,认为他易太子是不守承诺,最后人心尽失,罪有应得。——这不搞笑嘛】朱元璋听了就从鼻腔深处闷哼出一声耻笑,“这世上哪有老虎向猎物妥协的道理在。”这玄孙,既然都已经初步掌握了朝政,使得那太后与太子势力大减,又何必在此时做出让步与退让?

【实际上,在当事人彭时的笔记《彭文宪公笔记》中,他对这件事情的记录是这样的:“是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华门,请郕王即位,王再三辞让,尚书王直、于谦、陈循等咸以宗庙社稷大计为言,力请不退。会太后命亦下,乃许以九月初六日即位。”看出差别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