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3章

这种弯弯绕绕的名义问题,最适合的人选就该是那群儒生。刘邦:等结束了去找一下叔孙通吧,刚好他也正忙活着这些仪式上的事情。不用白不用,他相信对方也会很高兴得到了宣扬学术道统的机会。反正等到诸子百家其余的学派接到他不久前下的求贤诏而聚集过来的时候,刘邦在心里暗搓搓地想着,就算他原本没那么殷切,都会因为竞争而打起精神来的。【我们拿三国,孙权的名分问题来举个例子。当初曹丕称帝,孙权选择上书称臣。正统性得到认可的曹丕大喜,在还没给宗室封王之前就给他送上了吴王的封号。很多人因此嘲讽他,说他是大魏吴王,觉得老耻辱了,人家蜀汉就不会像你这样丢人!——救命,东吴的政权正统性能跟蜀汉比吗?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他的身份是曾经受到来自皇帝认可的。在当时环境下,且不说蜀汉因此和曹魏存在着天然的立场上的对立,即汉贼不两立这个问题。蜀汉政权本身,他因此就存在正统性宣称啊!你曹魏虽然有着禅让法统的大义在手,可我蜀汉正宗大汉血脉,你能否认吗?就算你强行否认我也无所谓的,反正我对内是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区分上下君臣关系了。所以曹魏和蜀汉,他们之间的正统性,法统,乃至于君臣上下关系都不需要忧虑的。可孙权不一样,东吴是三国政权里面可以说最低,完全白手起家的类型。所有拿大魏吴王去羞辱孙权的人真的可以麻烦看一下《三国志·魏书卷十四》,看刘晔是怎么作为当事人努力劝谏已经有点上头的曹丕别给孙权封吴王的。当曹丕代汉的时候,孙权身上还是个汉朝南昌侯的爵位,正经的官职完全和手下人拉不开差距,用刘晔原话直白说就是“官轻势卑”。给孙权封王那才简直是在资敌,是在帮东吴确立上下君臣的名分,使得孙权从此就拥有了足够合适的身份统帅江东诸郡,确立君臣之义,统合吴国百姓之心啊。这就是名分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孙权向曹丕称臣以换取吴王名号羞耻吗?他简直赚飞好吗,完全是趁着曹丕刚刚称帝,心情好,甚至还被孙权这个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外人支持了,一时头脑发热才赚到的大买卖!】刘季侧目。虽然他自己国都没建,就突然知道了它未来被篡位的消息,但因为还没有付出,于是也就没有多少实感的人,毫无心理负担地接受了这一前提,并对孙权的行径表现出了强烈的共鸣。刘季:颜面这种东西,在实际利益面前,真的没那么重要啊!吾辈同道中人啊!

【话题扯得有点远,我们继续回到汉初。刘邦那个时候有名分吗?有,但是很稀薄。《史记》在叔孙通列传中就记述了这么一件事,说刘邦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